黑眼圈,学名眶周色素过度沉着(Periorbital Hyperpigmentation,缩写为POH),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症状,具体表现为眼睑皮肤周围颜色较深,可能呈黑色、灰色、棕色,因人而异,有人形象地将其比喻为熊猫眼。
黑眼圈的形成涉及多种因素,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:
血管型黑眼圈:这种黑眼圈通常与熬夜、失眠等作息不规律的生活习惯密切相关。眼部皮肤是全身最薄弱的部位,大约只有2mm的厚度。当眼部皮肤因衰老、皮下脂肪和胶原流失而变得更薄时,若再经历熬夜、失眠等导致眼部疲惫、血液循环不足的情况,血管的颜色变深,就会通过菲薄的皮肤显现出来,形成黑眼圈。此外,生活压力大也可能导致眼周血液循环不畅,进而形成血管型黑眼圈。
色素型黑眼圈:这种黑眼圈的形成主要与皮肤本身的肤色问题有关,特别是眼部周围的黑色素。其成因可能包括体质因素、长期日晒、卸妆不完全或经常揉眼睛导致色素沉着等。眼部四周的皮肤本来就较薄,因此黑色素沉积会更为明显,造成黑眼圈。
结构型黑眼圈:这种黑眼圈实际上是由眼袋或眼周细纹造成的“假性黑眼圈”,并非真正的肤色深。当眼部肌肉收缩力过强或肌肉组织过于活跃时,会形成眼部阴影的效果,从而在视觉上造成黑眼圈的现象。此外,随着年龄的增长,眼部胶原蛋白流失,也可能导致结构型黑眼圈的出现。
混合型黑眼圈:这种黑眼圈通常是色素型和血管型黑眼圈的混合体,其表现取决于两种成因的轻重程度,颜色可能呈现为混浊的暗红、蓝或黑色。
此外,长期使用眼部化妆品且清洗不彻底、饮食中铁元素摄入不足导致血液运氧能力下降,以及精神紧张、焦虑等因素也可能导致黑眼圈的形成。
为了改善黑眼圈,首先要避免熬夜和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,同时注意眼部防晒和卸妆的彻底性。在饮食方面,要确保饮食均衡,摄入足够的铁元素。对于已经形成的黑眼圈,可以通过医美手段进行改善,但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。